管理、人性、财富、家学就看《资治通鉴》内部资料领取方式在文末回复【4】了解社群《资治通鉴》第七十三卷 魏纪五曹魏·魏明帝青龙三年(乙卯,公元235年)【原文】秋,七月,洛阳崇华殿灾。帝问侍中领太史令泰山高堂隆曰:“此何咎也?于礼宁有祈禳之义乎?”对曰:“《易传》曰:'上不俭,下不节,孽火烧其室。’又曰:'君高其台,天火为灾。’此人君务饰宫室,不知百姓空竭,故天应之以旱,火从高殿起也。”诏问隆:“吾闻汉武之时柏梁灾,而大起宫殿以厌之,其义云何?”对曰:“夷越之巫所为,非圣贤之明训也。《五行志》曰:'柏梁灾,其后有江充巫蛊事。’如《志》之言,越巫建章无所厌也;今宜罢散民役。宫室之制,务从约节,清扫所灾之处,不敢于此有所立作,则莆、嘉禾必生此地,若乃疲民之力,竭民之财,非所以致符瑞而怀远人也。”【译文】有点长,略。【解析】昨天的文章提到,魏明帝曹叡在其执政中后期开始大兴土木修宫殿。历史上各个朝代对于皇帝大兴土木修宫殿里、大工程都比较反感。主要两个例子教训太深刻,秦朝、隋朝,这两个短命王朝的灭亡都和大兴土木有密切的关系。后世只要当朝皇帝要修宫殿,不少官员都会出来劝谏皇帝差不多就得了,别过分。比如上面材料的高堂隆。此人在曹操手上出仕,虽然说官位并不是很高,但其个人名声很好,发乎公心,耿直多谏。今天就来聊聊上面他和曹叡的对话几个有意思的地方。当年,洛阳崇华殿发生火灾,曹叡问高堂隆,问是不是有什么玄学的说法,怎么解决。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,但凡皇帝没干好事,一定会降下灾祸来提醒人间的皇帝,比如地震、日食、火灾之类的。宫殿着火,曹叡自然是很慌,也怕这事影响到曹魏的统治。询问高堂隆,一方面他博学,另一方面他是太史令负责史书,看可能从两汉故事中找过往例子。显然高堂隆在曹叡眼中就是一个知识分子,用来为自己行为找依据找合理化的。但高堂隆不甘心如此,他也有自己的政治主张,既然你曹叡打到了他擅长的地方,那么一定要让你尝一尝什么叫天人感应+儒家知识分子的忽悠术,给你来一下精神上的洗礼升华。对曰:“《易传》曰:'上不俭,下不节,孽火烧其室。’又曰:'君高其台,天火为灾。’此人君务饰宫室,不知百姓空竭,故天应之以旱,火从高殿起也。”引经据典,这就是引经,在圣贤的书中找到有利于自己的话,也叫六经注我。这就好比,红某兵,拿着红宝书,张口就是“伟人说过”,我就问你,你好反驳?你算老几,能反驳伟人。扯远了,回顾正题。不说高堂隆的六经注我玩的如何,但说高堂隆这话里面有这么一句话很有意思:《易传》曰:'上不俭,下不节,孽火烧其室。’《易传》是注释《易经》的书,易经号称是百经之首。但看上面这话,有点没头脑,不节俭就会烧房子?哪有这么夸张,难不成因为点灯烧着的?在晋朝之前,古人写东西的载体是竹简,一本寻常纸质书的内容,要用竹简写,估计总量要成百倍增加。成语学富五车,说的就是书多的要用五辆车来装,但这个书并不是纸质的,而是竹简。而写竹简麻烦,要用笔写刀刻(修改),所以说古代小吏也叫做刀笔吏。因此,古人写书,用词极其精炼简洁,对于圣人的书,更是用微言大义来阐述。即,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,但传递出来的意思信息量很浓。上面提到的'上不俭,下不节,孽火烧其室。’也是如此。上不俭,好理解,上位这花钱大手大脚、不懂节俭、预算规划。下不节,这个就有两层含义,一个是家天下,下面是办事的人,钱不用他们出,办事不节约是下面的必然属性。再一个上行下效,你上面办事大手大脚也给下面也跟样学样,不会量入为出。至于'孽火烧其室。’,还需要在上面进行延伸。上不俭,是顶端上层花钱上面打手大脚,但上面花再多的钱最终是要下面的人来做具体的事情。因此,这其中就会有相应的利益链条存在,或者说既得利益者。这就好比,明清定都北京,利用京杭大运河输送粮草到北方,这个过程就形成了以此为生的利益集团槽帮或槽工集团。就这还不算完,上面花钱做事,但花多少钱他知道吗?肯定不知道,具体要花多少基本上是下面说了算。那么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,这个预算,一定会放大。最好的例子,就是,上面说我要做这个街道做个事,你们报计划吧,街道想着1块差不多,区里觉得1.5保险,市里认为3块钱还能腾挪,省里想5块钱应该问题不大,如果遇到领导花钱大手大脚,这个数字还会放大。明白了吧,上面的东西,往下传递的过程一定会层层加码,反过来,预算往上报也会层层放大。所以说这个“孽火” 是什么意思,个人认为,是因为上面不节俭花钱,大手大脚过程中让上上下下都放大了的欲望和贪念。而在统治者角度来说,成本要转移要承担,肯定不会是上位者,一定是最弱势的底层,而“孽火”在这个维度意味着民心和底层的愤怒。至于“烧其室”就好理解。室是宫室、宫殿,你家大业大也经不住这样挥霍,底下人的欲望会把你彻底掏空,而底层的愤怒也会将你烧成齑粉。所以,就事论事来说,你修个宫殿本身花钱并不多,但围绕你修宫殿这事,上上下下衍生出来的东西都会算到你头上,这个就比你这宫殿海了去。继续往下。对于高堂隆的回复,曹叡很不满意,我是让你给我找借口理由来解脱的,不是让你借口理由来教训我的。于是曹叡这样问:诏问隆:“吾闻汉武之时柏梁灾,而大起宫殿以厌之,其义云何?”汉武帝也是喜欢修建宫殿的人,有种观点说汉武帝后期的财政困难并不是打匈奴打的,而是修宫殿修的。当然,这不讨论汉武帝,曹叡用了汉武帝的案例,说汉武帝也发生了宫殿火灾,之后反而用修更大的宫殿来解决这事。言下之意,曹叡也想学汉武帝,还想继续修大宫殿,甚至更大的。中国古代历史史料浩瀚,你做事想要找借口依据、案例,只要你找都能找到,比如曹叡就是如此。但曹叡错就错在,他对上的是高堂隆,人家正儿八经太史令,成天就研究这玩意,加上又是儒家的人,你用典故来说服我,那我就让你开开眼看看儒家知识分子的真正实力。(高堂隆)对曰:“夷越之巫所为,非圣贤之明训也。《五行志》曰:'柏梁灾,其后有江充巫蛊事。’你提汉武帝这事,但汉武帝这事背后推动的事夷越之巫,之后就出现了巫蛊之祸。这既否定了汉武帝修宫殿的合理性,更强调了他这样做后患无穷,你曹叡想学吗?也想来个巫蛊之祸?儒家真正厉害的是什么?掌握了话语权中的解释权,不怕你举例子,因为这个例子到底怎么用、怎么解释是我说了算。你曹叡这算是主动跳到我高堂隆擅长的领域,还给了我根棍子又把自己手脚绑起来让我打,你能有好结果?曹叡被高堂隆一顿骑脸输出,彻底不做声了。【闲扯】还是那句话,曹叡虽然有些事不地道,但对人这方面还是有点讲究的。高堂隆也是为他好,曹叡知道,也没把人家怎么滴,就冲这一点比不少皇帝好多了。但这个并不是闲扯的重点。重点是这句话:上不俭,下不节,孽火烧其室我以前有个领导,很抠搜,但凡找他做点事,就是这个经费不批准,那个采购不同意,能不花钱的就员工自己搞,要花钱的就找最便宜的。我和我好多同事当时对他这种做法是嗤之以鼻。但后来,屁股决定脑袋,自己位置不一样了,思想也变了,质疑、理解,最后成为以前嗤之以鼻的样子。从老板角度来说,不能指望说你有财务管理、成本管理、制度然后花钱就不会浪费大手大脚。企业是你的,你自己都花钱都不控制,下面更不可能为你控制了。企业能够长久,老板一定是抠抠搜搜的,没有例外真的。其实话说回来,就像上面说的那样,老板你花钱花不了多少,关键你花钱的态度,会让上下如同没有阀门的水管,这一点哪一点的,积少成多,积沙成塔,这花的可就多了。上行下效,可不是闹着玩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